MBA教育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商业环境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既然商科教育是要培养商业栋梁,与时俱进地与市场和商业环境紧密结合是必要的条件。那么*MBA课程会通过哪些方式保持与时俱进呢?
细分领域 精耕细作
目前中国有230余所获得MBA办学资格的商学院,众多的综合管理MBA项目不断寻求自己的办学特色。差异化和特色化办学的切入点就是高校本身的行业背景。
下面小编帮你理一理:
领军高校北京邮电大学MBA项目尤其注重在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研究,注重培养IT 类的专业管理人才。
经济
领军院校:上海财经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美国纽约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
项目管理
领军院校:中国人民大学、美国西顿大学(Seton HallUniversity)
企业管理
领军院校:美国威斯康星协和大学、荷兰商学院、美国西顿大学。
人力资源
领军院校:美国威斯康星协和大学、荷兰商学院、对外经贸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
会计学
领军院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复旦管院、中国人民大学。
课程结构有国标,创新是重点
必修课程中也存在差异化,例如创新地设置了整合实践必修课,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EMBA、美国西顿大学MBA、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等等院校,都有类似的整合实践必修课程。
除此以外,商学院在课程体系上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案例教学、选修课等方面。
在那些有着明显行业特色的商学院里,案例教学的内容以及授课教授更多会来自于那个行业;而案例教学在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逐渐用中国企业案例替代西方案例。
而选修课也是各个商学院体现其MBA教学差异化的重要领地,在综合管理之外,MBA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方向进行学习。还有很多商学院与校内外的其他学院开发了合作项目,能够让学生在其他高校甚至国外学习。
这些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在供给侧极大丰富了MBA的含金量,给学生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选择,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之一。
逐步放开的商业化和国际化
所谓体制内MBA,是指需要考生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即联考(也有称统考),考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分数线后,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院校MBA复试,复试通常包括面试和笔试。另外,很多MBA院校实施了先面试,再参加联考,过线后补考笔试的方式。简而言之,体制内MBA就是需要参加全国联考的MBA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MBA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除了我们常说的体制内MBA,另一类是不需要参加联考的“体制外MBA”,通常是与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商学院合作办学的项目或国内独立办学项目,毕业后可以获得海外硕士学位证书。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MBA项目,基本采取了相同的在职学习方式,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两者的教学质量不能因为有无学历证书而简单判定。
有较强名校情结的人对于名校的选择也是很多在职人员选择国际MBA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国际MBA的院校都是国外的超级名校,还主要是因为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可以免试入学,因此用来满足自己名校情结同时还能获得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是再合适不过的途径了。
面对上述两种不同的MBA培养模式,申请人应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赢在细节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商学院教育也在反思自己在管理教育里可做的改进。教学质量优先于招生规模,管理教育应是终身学习,课程体系应当符合市场需求……等等,作为商科教育者,商学院理应也必须走在时代发展前沿,在激烈的管理教育竞争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MBA教育网 » MBA的课程会通过哪些方式保持与时俱进?各种项目培养模式如何选?